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一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湘政发〔2015〕43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12日

  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

  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国制造2025》,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1274"行动,着力巩固提升领先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拓展放大潜在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充分发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主力军作用,加快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人才为本,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促进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机对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两型引领,提质增效。坚持两型引领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两型化、两型产业化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坚持优势优先,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龙头产业和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和产品发展。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支撑,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切实提高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

  强化质量,夯实基础。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内核,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统筹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湖南制造整体形象。

  深化融合,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间广泛对接,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和军民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全面推进"1274"行动,即加快发展12大重点产业,大力实施7大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制造强省4大标志性工程,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实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制造强省建设的新突破。

  湖南制造强省建设"1274"行动

  --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等领先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比较优势产业不断加速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械等潜在优势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形成一批产业竞争高地和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构建多点支撑、多极发展产业格局,制造强省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到2020年,12个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带动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增加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达8%。

  --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产业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全省宽带普及率7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2%。建成50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创新体系加快完善,自主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形成1-2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30个左右区域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28%以上,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0.73件。

  --绿色制造加快推广,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能耗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大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变进一步加速。制造强省四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在12个重点产业领域,打造形成湖南制造强省建设20个标志性产业集群、20个标志性产业基地、50家标志性领军企业、50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标志性品牌产品,制造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向中高端转变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主要任务

  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任务和制造强省战略目标,结合湖南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凝聚合力,系统推进。

  (一)加快成果转化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专项行动,充分发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突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源链,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湖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1、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瞄准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和发布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和导向目录,引导企业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打通产业链。紧跟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整合省内外创新资源,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大力实施"315"创新计划,即每年组织开展3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10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和100项专利技术转化,对50项首台(套)重大装备和50项首批新材料进行奖励补助。通过示范引领,构筑从专利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转化通道。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支持省内先进制造企业建立创新孵化产业园区、专业众创空间,建设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

  2、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一是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区域、地方、企业等多层次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发展,鼓励省级中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通过新建、入股、并购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到2020年,培育形成100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促进协同创新,深化省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围绕制造业关键领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专项。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建成国家中部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规范相关服务标准,提高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重点制造领域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式共享服务平台。

  3、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不断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企业协同创新的工业设计发展体系。支持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单独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设计单位共建工业设计中心。紧密结合我省产业优势和特色,着力推动工业设计与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与工业设计服务相关单位对接,形成一批优秀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示范项目。鼓励传统代工企业建立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拥有自主设计品牌转变。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网络。以市场化机制建设可持续运营的工业设计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培育壮大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湖南)等设计创新平台。进一步扩大"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影响力,推进制造业企业与境内外优秀工业设计机构、人才交流对接。到2020年,培育形成5-8家*********工业设计中心、50家左右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4、加大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运用。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新材料制造、智能制造、成套技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与修订,鼓励和支持企业、学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制定社会团体标准或联盟标准,促进我省工业技术标准化和标准产业化。加大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重点关键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培育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开展专利收购、转让、质押、运营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和渠道,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

  (二)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围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关键环节,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着力实现全省智能制造重点突破、面上提升,加快智能制造发展。

  1、提升智能装备和产品水平。依托中车株机、中车株机研究所、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核心企业,将湖南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和智能工程机械技术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依托衡阳特变、湘电集团、远大科技、永清环保等核心企业将我省智能电力装备、智能环保装备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依托省工业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和长泰机器人、长沙华恒、株洲天一、千山药机、楚天科技等企业大力开发面向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医药装备、民爆烟花、物流等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依托宇环数控、中大创远、哈量凯帅、长沙机床、衡泰机械、湖大海捷、长沙一派等重点企业,在提升创新能力基础上不断扩大我省在数控机床相关领域的优势品种及市场;依托华曙高科等企业加快建设增材制造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激光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3D数字化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湖南省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增材制造在汽车制造、航空产业等领域扩大工业级应用。

  2、加大智能制造示范推广。重点选择在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纺织、国防军工与民爆烟花等领域推广智能制造,采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改造提升一批中厚板焊接生产线/单元、无人化柔性焊装车间、民爆物品智能生产线、无人化铸造车间、高端医药制造自动化生产线、鞭炮制造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物流车间等生产系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全面开展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创建,到2020年,创建50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支持长沙市建设"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每年举办一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与推广活动。

  3、推动智能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推动风电、环保、节能等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改造业务流程,积极应用新型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装备产品的适时定位、远程监控、在线诊断等服务系统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营维护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向具有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4、加快智能制造推广平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3-5个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智能制造的咨询体验、软件产品应用、机器换人、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持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数字工厂(车间)、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流程改造、装备开发、安装维护等专业服务。加快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的创客空间项目,积极探索通过众筹模式发展智能制造。

  5、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数字湖南"建设,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光纤网络和无线城市,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优化宽带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建设覆盖全省的高效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产业园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部署和建设,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为建设高带宽、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提供支撑。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三)发挥整机带动作用,夯实制造产业基础。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专项行动,着力实现制约我省制造业特别是重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的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构建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1、强化整机牵引。注重需求侧激励,明确我省工业强基示范应用方向,鼓励整机企业、"四基"企业和重点用户开展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加快自主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共同体。围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着力突破整机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制约,促进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产学研用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创新。

  2、加强联合攻关。发挥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学术优势和研发支撑能力,着力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的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问题。组织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及高端装备的联合攻关,引领企业开展生产系统改进和工艺创新。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

  3、加大示范应用。开展"四基"示范应用推广,充分运用国家工业强基网、湖南湘品出湘网等网络平台和各种对接合作平台,提升我省"四基"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先进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技术水平。坚持质量为先,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促进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步提升,努力实现湖南速度向湖南质量转变。

  1、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以及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广应用质量诊断、质量改进和效益提升方法,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数据管理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组织实施质量标杆示范应用工程,鼓励企业创建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和 "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遴选"湖南省工业质量标杆企业",为推动全省企业质量管理创新提供指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建一批*********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质量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以及对外服务能力。

  2、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基础领域的制造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一批重点产品重要指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耗等有关标准。推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在制造业重点优势领域,打造一批*********检验检测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质量监管。围绕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以保障国防工业、食品、药品等消费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推广应用物联网等智能化的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伪劣行为的打击与惩处力度,支持企业开展自律规范、信誉承诺活动,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强化持续发展能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投入低、消耗少、污染轻、产出高、效益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制造业两型化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制造业两型化。进一步推动全省制造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广泛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两型化改造。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非电中央空调、高效电机等重大节能技术装备,推进环卫、餐厨垃圾处理、工业厂房内环境治理、脱硝脱硫除尘、废渣废水废气治理及土壤修复等环保技术装备的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利用。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大力推进住宅工厂化制造,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

  2、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提高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以尾矿有价金属组分高效分离提取和利用、生产高附加值大宗建筑材料为重点,推进有色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实施钢渣、粉煤灰、电石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推动冶金、建材、化工、酿酒等行业余热余压及废气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推进工程机械、电机等机电设备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推广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促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和再生利用,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固废资源化、无害化收集和处理产业发展。

  3、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理念,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社会采购绿色产品,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加快试点园区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培育一批低碳企业,实现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紧密结合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以长株潭及湘江流域为重点区域,以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排放较大行业为重点对象,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Copyright 2015 by 中英合资 好博塔苏斯展览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   备案号: 鄂ICP备09001565号-16